文学馆 > 御用文人 > 第22章 巧解新闻惹出来的官司 2

第22章 巧解新闻惹出来的官司 2


“上次来天水也没有见到您,您正好到省城开会去了,给您打了两次电话,刚开始通了,您不接,后来干脆手机也关了。我们采访没有和当事人沟通总感觉很遗憾。回去写出了稿子,原本想传真过来让你审核一下,后来一想,你那么忙不会有时间看,就不给你添麻烦了,因此稿子就这样发出去了。”小崔的话总是绵里藏针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在省里开会,接听电话不方便,要知道是你的电话我怎么也要接的。后来你们的初稿也应该给我们发个传真,提前沟通好了,你们这样稀里糊涂一见报,给我们造成很大麻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鲁局长,你说稀里糊涂是什么意思?我们还不明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也可以这样说,你们的文章和事实出入很大。你们的文章说局办公楼交给一个根本没有资质的工程队承建,事实上,我们的工程队是有资质的,双方签了有效的合同,至于工程造价高出一般建筑的工程造价,是因为我们使用的材料不一样……”鲁局长振振有词地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鲁局长,您要这么说,我们就没有谈的必要了。”小崔说道:“文责自负,我们会为我们的稿子负全部责任。有关录音、证言等证据我们暂时不想拿出来罢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稿子发表后,我俩分别收到天水区水务局群众的大量来信,赞扬记者揭露问题,同时又反映了很多新问题,又提供了大量新证据。我们这次来和你们沟通一下,同时也是为跟踪报道做一点准备。”丁山喝下一口茶水,和小崔一唱一和演起了双簧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怎么刚见面就搞得这么激烈,咱们前世无冤,今世无仇,都是从工作出发,没必要搞这么僵。鲁局长,菜也上来了,酒也倒上了,咱们先吃饭吧。”还是办公室主任精明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都是为了工作嘛,你们的文章里又没提我姓鲁的,即使有失误,那也是集体的失误。一回生二回熟,今后咱们都是朋友,来大家举杯,欢迎来天水做客。”鲁局长也换了语气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说实在的,我们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,稿子发表以前的确应该传过来让你们先看一下,可以减少一些误会。在此表示歉意,干一杯!”小崔老道地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干杯!”

        酒桌上的气氛开始融洽起来,大家暂时都不谈稿子,闲谈中开始喝酒吃菜。几道普通菜上完后,鱼翅、海参便隆重登场,大家于是在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中尽情享用美食。

        酒足饭饱,回到那篇稿子:

        “鲁局长,采访中听局里一些人说,您是位很严厉的领导,您的话就是圣旨,别的领导干部不敢反驳,事实是这样吗?”小崔又开始挖苦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怎么会呢?那只是一面之词,属于党务上的事,有党委会研究决定;属于政务上的工作,都是局长办公会通过后才能做决定,我虽是党政一把手,但有纪律卡着呢,你不可能独断专行,再说,我受党培养教育多年,常识性的错误是不会犯的,对自己起码的要求还是有的。”鲁局长也不是省油的灯,自己做着表白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水务局原先有四台铲车,你说老化了落后了,便宜卖给了你的亲戚,然后又发动职工集资,有人提出不同意见,您便大加训斥,说提意见的人落伍,完全是一副家长作风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办公室主任观察到鲁局长拿筷子的手突然有些抖动,夹一片香干夹了两下也没有夹起,赶忙解围,用话打断了小崔:“崔站长,我们局的工作在鲁局长的领导下,年年都受省水利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,去年还得到了国家水利部的嘉奖,鲁局长是劳模、是……当然,在具体工作中对人对事要求严厉一些是正常的,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,最后总得有人拍板决定吧!”说完又转向丁山“您说呢,丁站长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当然,人无完人。不过,为了这篇报道,你局长大人亲赴北京,转弯抹角从部委找人来压我们,完全没有必要。像今天这样坐下来谈,不是很好吗?如果硬要分个胜负,那我们也只有抓住枝节不放,斗争到底了。结局是,要不我们身败名裂,官司打输了给你们磕头;要不把天水区水务局折腾个底掉,看看水务局到底水有多深!”小崔摆出一副大义凛然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崔站长,你误会了。我们是在北京办事,领导问起这事顺便说的。”两个回合交锋,鲁局长由攻转防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前一阵子有个县长买官卖官被曝光,这县太爷压根没把记者放眼里,一纸名誉侵权在北京提起了诉讼。那好,被告的媒体就和他较劲,纠集了七八家新闻单位,穷追猛打,真搞出不少事,惊动了纪检部门,官司没打完,县太爷先被双规了。”丁山拿出具体案例敲边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感谢丁主任的理解,几位记者能屈尊来天水,我十分感谢。”鲁局长伸手抓住旁边小崔的手,使劲握了一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来,喝完杯中酒,这是朋友的酒,友谊之酒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为友谊干杯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干杯!”

        下午,鲁局长亲自陪他们到天水郊区游览,晚上又是丰盛的饭宴和娱乐节目,临走前,鲁局长亮出了底牌:这事到此为止,后续报道不要再做,不能让事态恶化,同时想在报纸做个正面报道挽回影响。

        小崔和丁山也表态:后续报道的事就此放下,正面报道还得相机行事。鲁局长也不再勉强了,让办公室主任放下两个五千元人民币的信封,说让他们回去买纪念品。丁、崔二人稍做推辞,也就收下了。至此,天水区水务局事件尘埃落定。

        通过这件事,丁山对他担任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高的认识。他认为,既然作为《法制报》驻站记者,还得要加强当地的正面新闻宣传工作。这样既能提高自己在当地的知名度,同时,也能引起当地领导对这张报纸的重视。领导经常说“有为才有位”,领导重视了,工作就会得到支持,就能很好地开展,比如关于这张报纸的发行啊什么的,领导在会上强调几句,比自己去求别人效果要明显得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半个月后,《法制报》头版头条刊发了丁山写的一篇消息《郎壳子农村取下神像挂地图》,虽然只有五百多字,但标题很大,还加了编者按。接着,《西都日报》和晚报都在显要位置作了转载。转载时都署名“摘自《法制报》,为记者丁山采写”。看似宣传郎壳子的农村新貌,其实也宣传了丁山。以前叫丁山为丁记者还有挖苦和讽刺的嫌疑,现在在《《西都日报》》上真真实实地写上“记者丁山”,一点也不假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在文章发出来的第二天,市委书记查一天就接到了中央某大新闻单位张记者打来的电话,说要做个二十分钟的电视专题。查一天当时还不知道本市出了如此具有轰动效应的特大新闻,他实在是太忙了,整天除了开会就是批文件和陪客。找查一天的记者实在是太多,说情的、要赞助的什么人都有,在找他之前都只说采访,可实质性的问题往往要在采访之后发稿之前提出来。记者不精明还叫记者?当然查书记也不蠢,每次都敷衍说好好好你们找白部长落实。白部长落实得怎样查一天就不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这次给他打电话的是中央著名新闻单位的著名记者,他可没敢敷衍。张记者开口就问看了昨天的《法制报》吗?查一天回答说还没有看,现在开会,什么事等散会再说。张记者说那你快看,我们过几天就来。查一天一听头上急出了大汗,不知道是什么报道,是表扬还是批评,还是“曝光”了什么问题,便一个电话打到宣传部,接电话的正是丁山,要他送份昨天的《法制报》到会场去。丁山吓得两腿打颤,知道出大事了,拿着报纸到楼梯口,急着想上厕所尿尿,可在厕所里又半天尿不出,用力挤了挤才挤出几滴。

        查一天在会场里接过报纸对丁山说,“你等我看完再走。”查一天正在水务局的圆桌会议室开一个协调会,协调会不是什么大会,到会的都比较随意。丁山扫了会场一眼,发现梅娟也坐在那,丁山朝梅娟笑了笑,梅娟的嘴咧了一下,像笑又不像笑。丁山站在一旁等查一天书记看完。这可能是丁山三十年人生中最难站的几分钟,觉得天地间都是眼睛盯着他,他就像法场中一个等侯枪毙的临刑犯一样。查一天书记在看报,所有的人都在等着,没有一个人吱声,丁山的心脏都快跳出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查书记看完,没对丁山说什么,掏出笔在文章边上批道:请白部长作好准备,全力协助中央新闻单位搞好此次专题报道。

        白部长看到丁山给他的书记批示,眉头皱作一堆:“自己的屁股自己揩!”

        丁山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,站在那不知如何是好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丁山第二次被部长亲自批评。第一次是他写的那个“×村用封建迷信调解民事纠纷”,白部长说一个新闻专干应该以正面报道为主,要弘扬主旋律,你以为这是部门宣传凑的数越多越好?那时,写“×村用封建迷信调解民事纠纷”这条稿多少还带有一种私愤,可是这次写这条,完全是出于好意。

        白部长说,你平常编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,我睁只眼闭只眼算了,惹出这么大的事咋办?郎壳子你又不是不清楚,这里地域偏僻、经济文化落后、民风刁蛮,至今还是省级贫困县级市,有百分之三十的儿童辍学,大部分的孩子只上到初中,什么家家拥有科技图书、致富信息,每家都揭下了墙上的财神画,挂上了地图,把眼光盯向了山外的市场……这不是瞪着大眼说瞎话么?本市的好多干部连西都市里都没去过,农民还去山外跑市场?

        白部长正训得起劲,查一天书记喘着粗气来了,看样子查书记走得很急。白部长赶忙站起来,陪着笑脸说:“查书记坐!”

        查书记说:“中央新闻单位和张记者这样的名人能够关注我们这个贫穷落后地区,不容易啊,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,推介郎壳子,搞好招商引资。你们赶紧准备一下,拿出配合采访的具体方案,包括接待规格。晚上,我们召开一个紧急常委会,把他们采访的路线定一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查书记走后,白部长把新华书店的经理叫来,问经理还库存多少《中国地图》,经理说:“还有三百四十六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白部长又问多少钱一份,经理一下子弄不明白,说道:“五块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要最低价!”白部长不耐烦地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部里要可以少点,每份三块五。”经理一副无奈的样子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好吧!全部拿到宣传部来。”白部长挥了挥手。

        经理走后,白部长对丁山说:“买地图的钱你自己出!”然后撂屁股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天一大早,丁山就坐着宣传部的吉普车把地图送到青墩镇去了,这是他在报道中提到的一个镇,这个镇有三千多户,由于地图不够,他就给当路的户每家堂屋贴了一张,老百姓看是给他们堂屋贴地图,认为不伤什么大雅也就不干涉,让他们贴。在贴的过程中,丁山还反复交待老百姓,如果有记者来采访,就说堂屋挂地图是方便出门闯市场,特别是有几户的儿子在外地打工的,他还用钢笔给标出所在的位置,告诉他们的父母,不要说是出去打工了,就说在外跑市场做生意。

        张记者一行如期而来,按郎壳子市安排的路线,第一站就来到青墩镇采访,看着家家陈旧的杉板房中都挂有一张《中国地图》,他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,不停地拍摄,看见一个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大爷,年轻的女主持拿着话筒上前采访。老大爷耳朵有点背,女主持大声问:“你家有人在外经商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大爷点了点头:“有,我孙女在海南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经常寄钱回来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寄,一次就寄好几百块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她是干什么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也不清楚,听人家讲是在卖盐,收入高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女主持明白是在外做三陪小姐卖淫,但对着摄像机不好怎么说,只好问:“你知道地图上她在什么位置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在这里,我孙崽告诉我的。”老人用粗糙的手指了个大概。陪同一起采访的白部长肺都要气炸了,但不好发作,一路阴着脸。

        白天采访,晚上娱乐,经过三天的采访后,记者们带着一些本地特产回去了。十来天后专题报道播出来了,查一天书记的讲话占去了五分多钟,是查书记自己看表数的。郎壳子电视台全部录了下来在郎壳子又进行了一星期的重播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了付清新华书店的地图款,丁山与书店经理达成一个口头协议:给新华书店在《法制E报》发一篇正面报道稿件,地图款一千二百一十一元全免。


  https://www.bqwxg.com/wenzhang/63/63713/3477703.html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qwxg.com。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bqwxg.com